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暑期档接近尾期,电影《抓娃娃》作为探讨教育的影片,领跑今年暑期档。影片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了一对富豪父母“装穷”反向养娃的故事,将“没苦硬吃”的育儿策略演绎得淋漓尽致,引发了观众对孩子“吃苦教育”的反思和讨论。
什么是“吃苦教育”?真正的“吃苦教育”到底是什么?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千百年来,中国人关于吃苦的名言由来已久,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都会拿出这些名言劝诫、勉励孩子。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吃苦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旨在通过让孩子经历一定的困难和磨砺,锻炼其意志,让其能够勇敢面对挫折。很多时候,这种教育理念秉承的观念是没有吃过苦头、没有经历过磨练的孩子很难承担重任或者取得大成就。
但就当前而言,“吃苦教育”引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与当前的社会背景变化有很大关系,父母一代大多在物质比较匮乏的环境长大,他们深知生活艰辛,崇尚“先苦后甜”。与父母一代不同,现在大多数孩子生长环境更为富足,对“没苦硬吃”并不理解,认为无谓的牺牲和忍耐并没有效果。例如近期在网络走红的一段视频,一个十几岁孩子坐在饭桌旁享受美食,旁边的奶奶在旁边带着些许自豪和骄傲说,我家热死了都不开空调,我这么辛苦你感动吗,孩子回答:不感动,你只会感动你自己。
苦难本身并没有任何正向价值。经历苦难,而在苦难中磨砺出自制力、抗压力以及情绪管控能力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有研究显示,吃苦对孩子大脑发育和个人行为可能有不利影响。有的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找苦吃”,自以为是为孩子好,美名其曰锻炼孩子,在吃苦中磨砺孩子,但是这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刻意让孩子吃苦,不仅无益于孩子的能力提升,更会给孩子施加更多的压力,影响孩子成长。
例如近些年引起热烈讨论的虎妈鹰爸,将孩子送往所谓特训营进行吃苦教育,让孩子在冰天雪地进行“耐寒”训练,希望用恶劣的环境锻炼孩子的意志。
但适当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有利于帮助孩子克服负面情绪,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直面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锻炼自己的能力,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身能力。
儿童和少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父母有意识地开展恰当的“挫折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必要。挫折教育并非简单的“没苦硬吃”,也并非没有实际意义的说教。
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家长转变思想观念,从没苦硬吃到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要为孩子撑把伞,让孩子学会自在享受生活,尊重孩子个性的选择,聆听内心真实的声音,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对于孩子的未来成长不可或缺,更能引起Z世代的共鸣。
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作,形成合力。“吃苦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实践课程、研学活动等,拓展相关教育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顽强进取的意志。
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歌德说,“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将吃苦视为捷径,“没苦硬吃”完全没有必要。教育是为了让人在爱和陪伴中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在支持与理解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更有必要。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