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十月已到末尾,断断续续的小雨、阴沉的天色和越来越低的每日最高温都在昭示着深秋的到来。重回校园不过一个月多的时间,期中考试已悄然而至。
一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各种考试。
是小学时紧张又期待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想考出满意的分数,想迎接自由的假期。
还是初高中密集的周考、月考,一场考试下来积累的卷子有厚厚一摞,但你知道它们能组成你通向未来的阶梯,就像是你奔向未知城市的车票。
或者是大学阶段最后一次《形式与政策》考试,笔一停下,你转身跃入人海,人生与这所学校的交集将越来越小。
又或是明天即将开考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以及12月底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些考试让你抱着极大的期待,去争一张入场券,而前方通往的,依旧是陪伴我们十多年的学校。
不同于中考、高考等“固定任务”,无论是出于内部还是外部原因,2022年有1144.2万人选择报考教师资格证,超过500万人报考研究生,试图将自己在学校的时间再充值。
二
学校的魅力在哪?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学校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的组织机构,除此之外,更是学生的青春。
在学校里,无论是从牙牙学语到意气风发的学生,从尝试摸索到游刃有余的教师,还是看似离学生很遥远的学校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状态,那就是保持学习。
学习课本上的间接经验,文言几何外文字符,天文地理牛顿定律,学习课外的人伦道理和自然规律;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学习国家政策和教育管理。
孔子说要“不耻下问”和“教学相长”,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他们之言,学校里的灵魂好像永远年轻,永远在前进的路上。
学校是多元的。寒假里在东北热炕旁烤红薯的人,和在南半球继续过夏天的人,开学后也许会走进同一道校门;暑假里无论在乡村调研,还是在高楼大厦实习,最后都能写作一份专业实践报告。
从“有教无类”第一次被提出开始,学校一步一步成为一个无阶层之分的场所。在现代社会,普通青少年想要实现阶层跨越,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正在成为最重要或者说唯一的通道,无论是双减政策还是取消高考录取的各项奖励加分政策,都是去阶层化的时代之音。
时代发展,今日的学生有了各种辅助学习的设备,任何信息动动手指便能迅速获得。便捷的同时,人们被大数据绑架之感也越来越深。
世界熙熙攘攘,吵吵闹闹,但学校是宁静的。它给予人专注的时空,在这里没有非回不可的信息非接不可的电话,不需要你24小时在线待命,只有教室、图书馆和书本在静静等着你。
当你穿梭在浮华世界中被迷了眼时,回到学校去,与其看花花世界,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晚自习间隙的晚霞颜色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
三
有人说学校是一个象牙塔,的确。在塔里我们被保护着,世界是理想的,愿意出来的人可以提前“觥筹交错”,如同杜威所提倡的“学校即社会”,在学校里学会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
但只要你有一丝不适应,退回塔下,没有人会指责你,因为你有一个最好听的身份,叫做“学生”,如杜威所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我们可以在学校中保留对未来的憧憬,去探索各种可能,永远期待未知的明天。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学校就是滋养树的沃土,是包容云的天幕,是承载灵魂的血肉,教育因学校而完整和延续。
时代的考量是宏观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被重复提起,教育和学校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于我而言,或许学校最大的魅力就在于,那天看见的晚霞、操场边的樱花树和雨夜的晚自习至今仍会入我梦里。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