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
“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
……
近日,杭州丁兰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在社交媒体账号上分享了初三年级学生张潇冉,朗读自己写的作文《旧轨还乡》的视频,视频收获了数千万网友的观看和点赞,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一篇初中生作文,何以感动万千网友?
作文中描述的火车旅途场景、爷孙互动、乘务员推销商品等细节,几乎每个曾乘坐绿皮火车的人都有类似经历。这些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刻意的渲染,但读者读起来,却还是能真切感受到其中的真情实感。有网友评价,作文里“句句不提乡愁,句句皆是乡愁”,还有人说:“听完这篇寒假作文想家了!”“心底埋藏的故乡瞬间被唤醒”……
写作需要技巧吗?当然需要。但过度华丽的辞藻只能浮于表面,真实的情感才能直达人心。无论在哪个时代,打动人心的文字从来不是单靠技巧来实现的。当下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博眼球、博流量现象时有发生,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被这种现象裹挟,当一篇平铺直叙却感情真挚的文章出现时,自然能够打动人心。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感知生活的能力。如何学好它,考验着学生,也考验着教师和学生。对于《旧轨还乡》的创作,作者张潇冉坦言,“考试作文和这篇完全不同”。
着眼当下,中考、高考作文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极大的变化,更加开放多元,给予考生更多发挥空间。对此,教师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反对模板化作文,倡导真实写作;其次,培养学生细节捕捉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动人瞬间,强化细节训练;最后,要求学生定期记录自己的生活场景,培养“生活化写作”的敏感度。
中学生作文应情感真实且有社会深度。学生应当关注社会热点,顺应“关注社会”命题导向,训练思维深度、增强反思能力及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还应警惕死记硬背素材,避免堆砌诗词典故、名人事例,应强调事例与题意的关联性,注重事例对核心题意的支撑过程。
语文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应试化、模式化等问题,谁年少时不曾写下“那天雨很大,妈妈背着发烧的我”“爸爸为我送伞”……作文常用的素材已成为不少人的共同回忆,折射出语文教育可以更诗意一些,写作文不应只为考试,更应为生命和生活。语文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而是让他们学会如何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经常有人说,若不是忙着赶路,语文一定是最浪漫的学科。读书时,成绩压力、背诵任务等让我们忽略了语文的美,随着岁月变迁,人生阅历逐渐增长,才发现原来语文早就把生活的甜酸苦辣,悉数教给了我们。有时间不妨静下心来读读少时的课文,感受文字的魅力。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