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和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系列政策,大力推动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有了显著提高,体育老师也不会轻易“生病”了。
可奇怪的是,有的学生却出现了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喜欢足球、篮球运动却不喜欢足球课、篮球课……现在的孩子为何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
曾几何时,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简陋,专业的体育场馆少之又少。如今,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学校硬件措施越来越完善,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却在消减。首要原因是体育活动形式过于单一、枯燥,只针对应试项目,过于强调统一的分数标准。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之下,一些中小学体育课有功利倾向,将体育课视为应付体能测试的工具,而忽视了体育课原本应该有的教育功能。
其次,家长和学校的过度保护也是一大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参与体育活动持有过度的担忧,尤其是在孩子参与一些具有挑战性项目时,家长往往会过度焦虑。这种过度的担忧和焦虑,导致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缺乏勇气,不敢尝试更多体育项目。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显示,在6-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当健康红线越拉越高,孩子们失去的不仅是运动能力,更是面对挫折的勇气。
练就好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正处于身体发育中的孩子需要充足的跑跳活动,这是养成良好体魄不可或缺的一环,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孩子体魄,还能培养孩子的拼搏精神以及抗压能力。体育活动中的小小挫折,更能够锤炼意志,让孩子有勇气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过度的干预和保护,会剥夺孩子从运动中汲取力量的机会。
面对上述问题,当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因素,而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思考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方面,不少学校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采用“35+50+10+30”分段锻炼模式,确保2小时综合体锻时长。学校在体育课方面坚持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构建“基础+兴趣+特长”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基础课程落实“基础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
被央媒多次关注点赞的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工作值得借鉴。从2008年开始,电子科大附小就树立了大教育、大健康的理念,积极倡导让孩子们“动”起来。学校学生每天锻炼3小时,“健康第一”成为全校共识。学校秉持“体育是最好的教育”理念,体育课涵盖乒乓球、足球、篮球、网球、国际象棋、艺术体操等十几门课程,学生在基本要求之外至少掌握一种专项体育技能。通过动起来,帮助学生变成‘身体好、情商高、学习能力强’的人,让每个生命更精彩。
……
体育教育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关乎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健康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需加强体育方面师资力量,同时配备和完善校内的体育器材;体育教师也应积极创新体育课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学生有效掌握运动核心要领,为培育体育素养奠定坚实基础。这一切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对体育活动中的小磕小碰抱以理解的心态,和学校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最后,学生作为体育课主体,本身意愿选择具有多样性,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宣传激发学生兴趣。针对学生“脆皮”现象,需给学生灌输健康运动以及养身知识,让孩子身体更加健康,让孩子爱上体育课。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