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2025年春季学期,湖南长沙三所高校的学子遇上了“新鲜事”——去“隔壁校”听课,也算学分啦!
据悉,去年年底湖南省教育厅印发《岳麓山大学城高校学分互认、后勤共保、设施共用实施方案(试行)》,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实施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并开展后勤共保、设施共用。三所高校将推出12门互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24门互选线下专业选修课程和学科拓展课程以及4个互选微专业。
不仅仅是长沙,近年来,在高教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城市,高校之间通过签订协议、成立课程或教学联盟的方式推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成为越发普遍的尝试。从“一校资源”到“一城资源”,同城高校资源共享正成为高校共同发展的桥梁,当高校开始联动,会发生什么变化?
高校围墙的消融,本质是人文精神的回归。同城高校优势资源开放互惠、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可供跨校选课的共享课程,种类丰富,授课教师专业突出,学子们可以打破学科边界,拓展知识视野,体验不一样的校园文化。同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不仅促进教学资源从独享到共享的范式突破,还让教学边界流动起来,学生能够拥有跨学科的网络思维,生成创新成果。学生在多元的学习氛围中去思考、去交流、去创新,能够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成长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高校来说,师资共享、设施互通,完善的学分互认体系,能够打破高校围墙藩篱,让更多高校联盟成为“创新人才池”。当课程面向外校学生开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高校配备更加优质师资,打磨课程内容,精化教学方法。各校的特色课程在互选平台上共同呈现、相互竞争,推动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进步。
如今的“互选互认”机制方案仍需优化。操作型课程开放程度较低、排课时间冲突、线上课程冲击等问题,限制选课的规模。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也可以进一步优化排课机制,加强校际合作,合理调整课程安排,减少时间冲突。除此以外,还可以结合时代需求以及学生兴趣,开发和规划新颖多元的跨校课程。学生也应积极参与跨校学习课程,感受更多高校的人文氛围。
除了湖南高校的有益尝试,深圳市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跨校课程互选计划已有17所高校深度参与;复旦大学与同济大学携手开放通识课程互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组成的沙河高教园区高校联盟开放资源共享课程;济南长清大学城通过空间共享、设施共用、学分互认、优势互补等,推动校校融合发展……从单一学科的线性积累转向跨校协同的“知识群岛”生态,高校的创新实践,正悄然勾勒出一幅欣欣向荣的高校合作图景。
当教学的边界流动起来,当同城高校资源共享成为常态,一座座“学问之城”将在知识与城市中不断生长。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挑战,但只要各方齐心协力,不断探索,定能让这一创新模式持续完善,为培育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