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随着可以“深度思考”的人工智能技术席卷互联网,公众发出“学语文还有用吗?”的质疑,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未来的孩子,还需要费尽心力学语文吗?
历经技术的变革更新,如今AI的底层逻辑更加复杂精妙,融合了自然语言处理、意图识别、对话生成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加之其强大的资源搜索整合能力,AI的文字生产与整合技能能够保证持续输出,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兼顾文字美感。
在这个算力“爆炸”的AI时代,我们更需要重新思考:语文到底教给了我们什么?
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从竹简帛书到键盘敲击,汉字呈现的形式屡经演变。汉字从来不止横竖撇捺的简单组合,而是以其独特的形式传达思想,连接心灵。每一个汉字都是行走的文化密码,每一个成语都是活着的历史故事。
语文传承着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当我们写春联贴“福”时,不只是在延续节日习俗,更多是对节日文化的传承以及未来的期待;当我们理解“仁义礼智信”时,不只是在背诵道德条目,更是在思考人与人根本所在;当我们看到常见的“和”字时,更承载着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深邃智慧……
对于语文的学习,不能以工具论的视角进行解读。语文学习培养的三大能力更无法被AI取代:其一,深度思辨能力,通过文本分析、逻辑论证构建思想;其二,情感共鸣能力,在文学鉴赏中体悟人生与生命价值;其三,文化根系意识,汉字书写、古诗文积淀维系着中华民族精神基因。
当前AI生成内容存在虚假信息、逻辑漏洞等问题,恰需通过语文教育培育的批判性思维进行辨别。人机协同时代,语文素养将成为驾驭AI工具的核心竞争力,而非可替代技能。语文承载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文精神,始终是人类区别于机器的本质特征。
当前,面对AI带来的冲击,许多人陷入了焦虑:机器能写诗作文,人还有什么优势?与其将AI当作威胁,不如将其当作是助手,去处理基础性、重复性的任务。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更需要结合技术创新发展以及教育需求,对教育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个性化教学、互动式教学、评价方式改革以及实践运用等等,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方式关键在于技术与人文的结合,让语文教学既充满科技感,又不失人文温度。
我们则需要回归语文的本源:在诗文曲赋中培养审美情趣,在经典文学里汲取智慧思想,在古今对话中建立精神家园,专注培养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注重打造自我的表达方式。每次落笔的一字一句中蕴含的思想价值、情感意蕴、审美取向,才是文科的灵魂所在,也是最能体现人文魅力之处。这就需要我们保持终身阅读和学习,语文才能源源不断地润泽心灵、滋养智慧。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