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中华文明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绵延了五千多年的时光。在中国人的星空中,始终有一轮亘古不变的中秋圆月高悬其上。
中国历来重视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钟情团圆的美学观念。因此,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圆”是完整的、周全的,没有缺欠,是为“圆满”,在人间,则为“团圆”。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古人观月象数日,发现“月到中秋分外明”,于是八月十五的中秋圆月,便注满了浓浓人伦情义,成了团圆、圆满的象征。
中秋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承载的“团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其所传递的文化认同感,堪称中华民族的“胎记”。“团圆文化”充满追求幸福和吉祥的意味,承载着阖家团圆的美好愿望,也承载着中华儿女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文化里“月亮”的团圆意象,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中秋时节,对着天上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思念亲人,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刻体现。
中秋的团圆不仅仅是家人之间的团聚,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以月为主题,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关中秋节的诗句穿越千年的时光,仍旧触动每个国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
而中秋的家国情怀,则更为深远和厚重。远离故土在外漂泊的儿女,面对天空中的圆月,共振共鸣,在中华文化中积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社会变迁,中秋节的团圆内涵也随之变化,从个人小家层面的团圆上升为国家民族层面的“同心圆”。
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的《水调歌头》曾云:“看取横江皓彩,犹似沈河白璧,光气彻天浮。举首快哉去,灯火见神州。”如今,海内外的儿女渴望统一,并将这份情思寄托在中秋团圆的内涵之中,台湾诗人舒兰在《乡色酒》中饱含深情写道,“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表达了海峡彼岸的骨肉同胞渴望统一的真挚感情。
人们在千年的传承中把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运用到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幽远。随着历史的演进,团圆、平等、生命意识都逐渐成为中秋文化的重要内涵,而团圆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涵。
当月深人静,人影西斜,团圆与家国情怀如同天上的明月一般,永远镌刻在心中。中秋,不单单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关于文化的传承,关于家国的情怀。
团圆,是中国人最温暖的仪式,是中国人深深的牵绊,那种强大的思亲、思乡,让人心凝聚在一起。家人、故乡、亲友……中华的团圆文化沉淀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也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追求。
月到十五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浓。
愿团圆的家庭万事顺遂,幸福常伴左右!
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圆家圆,国昌家和!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