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若要说到教育,那么“孔子”这个名字一定无人不知。
从小时候就挂在墙上的孔子简介,到中小学时把《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样的思想背得滚瓜烂熟,再到孔子故里山东曲阜,这里的师范大学成为闻名的考研神校,孔夫子在求学上孜孜不倦的精神一直都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
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
除了在东亚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并形成了儒家文化圈以外,孔子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毛里求斯孔子学院
2004年,中国为了推动汉语的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在韩国首尔成立了全球首家孔子学院,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通过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人们遍布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许多中文和师范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等也借助孔子学院的平台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海外教学。
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
当然,当初的孔丘并不在意“赢得生前身后名”,他只是想要简单的编好一册书,教好一室人。
此前我们曾提到,稷下学宫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大学”、“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第一个智库”,在这里,孔子之学由孟子、荀子分别加以继承和发展。
即使没有稷下学宫,在春秋时期,孔子所创办的私学依然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
在他的课堂上,弟子们学习由孔子亲自整理、编纂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世将其称之为“六经”。“六经”不仅保存和延续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奠定了儒家教学内容的基础,此后更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孔子认为,立国治国有三大要素,首先是“庶”,要有足够多的劳动力,其次是“富”,人民群众要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最后是“教”,要让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才能知道如何当好一个公民,这样,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
《三字经》里我们耳熟能详的“性相近,习相远”也是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的观点,他强调人的天赋素质相近,奴隶主贵族并不比平民天赋高贵,只是人的发展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个观点在当时奴隶制的社会背景下无异于是一颗平地惊雷,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成为了人人都有可能接受教育和应该接受教育的理论依据。根据这样的教育思想,孔子在收弟子时并不会介意他们的出身,或来自哪个诸侯国。“有教无类”成为了孔家私学的办学方针,并影响着其他学派。
科举制产生于隋唐,但在此之前,平民已经能通过教育转变阶层,成为从政的官员。这就是孔子提出的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因此,做官成为人们学习的动力,也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人才条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直到现在还有实际意义,例如公务员考试等。
作为一个桃李满天下的一线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自然是他教学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孔子是我国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认为只有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例如现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特长等去选择学习艺术、学习体育,学习不同的专业方向。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加速人才的成长。
此外,孔子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诱导的教育家。今天我们依然在强调要进行引导式、探索式教学,而非机械学习、强行灌输观念,这依靠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孔子看来,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主动学习、认真深入的思考,并且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内化知识。
在中国,除了知识教育以外,道德教育也被拉到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高度上。为了迎合“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培养的从政君子需要具备仁、知、信、直、勇、刚的道德品质。
因此,“礼”和“仁”就成为了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仁是精神,礼是形式。修养道德,就要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孔子还主张教师要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六大基本条件,这样才能以德服人、以才教人、不断进步。
作为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我们每个人都在批判继承着这份珍贵的教育遗产。遍布世界的不止是孔子学院,还有其中人人应当受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先进思想。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