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一
作为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概括了儿童教育的责任界限:家庭不仅要抚养孩子,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言传身教,教给他“仁,义,诚,敬,孝”;老师不仅要给孩子上课,更要尽到教师的责任,悉心教学,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负责,不能轻易放弃每一个孩子。
从古时开始,全社会便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教育不能只依靠老师或者家长,需要身边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因此,“昔孟母,择邻处”,三次搬家,只为了能让孟子在上课之余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跟如今社会上非常普遍的现象——为孩子上学购买学区房有着相似之处。
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上升,从购买学区房以获得优质公立学校入学资格,或是为孩子选择昂贵的私立幼儿园,再到一大批名校毕业生选择进入校园工作,教育成为香饽饽,家长舍得花钱,从业者也获得相对稳定且体面的“饭碗”。
二
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学区房和学校并不能让教育变得一劳永逸,家长和教师的言论与行为必须永远保持在线。
就如同最近网上沸沸扬扬的“幼儿园小朋友闹矛盾,对方家长上门掌掴小孩并推倒老人”一事,面对被幼儿园同班男童戳破头皮的儿子,有护子之心是人之常情。如果面对此事无动于衷、毫不在意,甚至反而责怪做为受害者的儿子“为什么要和他玩?”“为什么不戳回去”,那么孩子的心灵必定变得封锁,或是学会以暴制暴。
然而,当护子变成另一种暴行,受害者群体因为一时冲动而变为加害者群体,成年人对男童挥出一巴掌,看似是出了一口气,但实际上这不是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是陷孩子于“不义”,也陷自己于极其被动的境地。
他不仅要面对舆论的批评,还要接受法律的惩罚。同时,这段记忆也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
文明社会里,孩子在幼儿园里被同伴打了,家长原本可以向园方提出责任追究,或向对方家长提出合理合法的要求,也可以付诸法律手段维权,但他却将原本温暖宽厚的手变为工具来伤害孩子的同学,这种解决矛盾和冲突的办法违背了公序良俗,也构成了对法律的挑战,让人无法接受。
同样是面对冲突,采用合理合法的手段解决问题,维护孩子的校园安全,才是真正的“撑腰”。
面对孩子在学校里被两个同学敲诈勒索的情况,网友“陈十八”作为孩子的妈妈选择第一时间报警,带着警察去学校调取监控录像,确认事实后直接让老师联系那两位同学的家长,由校长、老师、警察三方协助调解并录下视频存证。从此之后,“陈十八”说孩子放学回家后“说话都是带着笑的”,网友们也夸赞她是“有勇有谋的妈妈”。
诚然,家长的态度勇敢强硬,孩子才能明白自己是有后盾的,并不是任人欺负的弱小群体,但就像中国的一句俗话“能动口不动手”一样,依靠脑力解决问题永远比用暴力解决更让人信服。
只有当勇敢强硬的态度和理智且合法的做法结合起来时,才能在保护孩子的同时告诉他们什么叫做是非善恶,什么叫做真正的解决问题。
三
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义务教育长达九年,这也是青少年成长的黄金期,美国现代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面临不同的发展危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危机能以正确积极的方式得以解决,他们就能产生主动感、勤奋感和角色同一感,反之,则会变得内疚、自卑,感到角色混乱。
因此,为孩子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以身作则当好他们的行为表率,不应只是某一类人的义务,而应该是老师、家长和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