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这个夏天,“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火爆出圈。7月5日,焦点之战南京队vs苏州队一票难求,现场6万观众创下中国业余赛事观赛人数之最。
“苏超”作为一项非职业的地方赛事,已超越体育竞技本身,掀起一场现象级文化狂欢。“苏超”火爆也为学校教育带来启示——如何让校园成为点燃热爱的沃土,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苏超时刻”?
相比职业赛事,苏超最大的特点是全民参赛,516名球员来自不同行业。他们白天上班,下班便奔赴训练场。支撑他们的,不是高薪名利,而是对足球纯粹的热爱和对城市/家乡强烈的归属感。
即使水平不及职业联赛,球员们在热爱驱动下,依然拼尽全力,展现出令人动容的竞技状态。这份由内而生的驱动力,让他们克服困难,乐在其中,其投入度和感染力远超被任务驱动的敷衍。
“苏超”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或文化盛宴,更是一次教育融合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教育提供了创新思路。正是每个球员在球场的奋力拼搏,用最纯粹的热爱点燃全民激情,苏超用实际告诉我们:教育需回归本质——热爱才是第一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休厌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去年开设“拒绝上学门诊”10个月便接诊近一万人次。
这种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现代社会,教育本身是一种刚需。每个人生来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学校和课堂本是满足求知欲的地方,可为何却让一些孩子产生畏惧、倦怠、厌恶等情绪?
只有摸清楚了孩子为什么不想去上学,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地解决。学习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一纸文凭,教育应该致力于锻造学生在广阔世界中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即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不断学习的热情以及感知美好、创造价值的素养。
让学生从“为成绩而学”转变为“为热爱而学”,正如“苏超”球员为热爱而奔跑,学习的源动力应该是对世界的好奇以及对知识的热切渴求。当我们过度强调分数、排名,就会模糊孩子探索世界、享受学习过程的初心。
在当前知识爆炸的AI时代,教师的角色也应该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兴趣引导者”,让孩子为热爱而学、为创造而学,让兴趣融入生活场景,为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创”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可以设立具有挑战性任务,让课堂成为点燃好奇心的舞台,从课堂开始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终场哨响,“苏超”留在人们心头的不是比分,是拼搏、文化自信、热爱的温度。真正的教育成果,也需沉淀为无法被分数标记的纯粹热爱。当孩子能够像“苏超”球员,因热爱而全情投入,才是人生赛场上最闪耀的“星”。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