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不久前,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级本科生丁婧雯的名字刷屏了——她仅用3年时间便完成了本科全部课程,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并毕业。这似乎与我们传统印象中“本科至少读4年”的“铁律”发生了冲突。
此外,天津大学、东北大学等49所高校也纷纷调整了部分专业的修业年限,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高校则宣布从2025年起,部分专业将试行“3+X”弹性学制。“高校告别‘4年制’时代”“本科读3年或将成为常态”等成为霸榜话题,引发社会多方热议。
不少人发出疑问:三年就能毕业的模式是如何确立的,适合所有学生吗?模式的确立与不少高校从实行“学年学分制”向实行“完全学分制”转变密切相关。传统的“学年学分制”要求学生在固定年限(通常为4—5年)内修满规定学分,而“完全学分制”则打破了时间限制,只要学生提前修满所需学分,最快三年即可毕业。
变动学制的核心是赋予教育更多可能性,给予学生更多支配时间以及规划学习安排的自由。例如开辟“3+1+X”(本科3年+衔接培养1年+研究生阶段)、“本—硕—博”贯通培养、学院制培养等多条路径,缩短人才培养时间。更多学生可以根据规划自由安排学习方案,在弹性学制中寻找自己的成长节奏。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表示,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初衷之一是实现因材施教,解放一些有天分的孩子,促进拔尖人才的培养。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科加速模式”也会面临不少问题。从现实情况而言,提前毕业需要在大三时转入毕业年级,留给考研的时间相对紧张,可能会对学生未来规划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本科三年的时间可能在申请国外高校时认可度不高,认为其可能是国内专科。
更重要的是,一些学生可能会内卷“赶进度”,将学习真正的价值异化为短时间获取“高学分”。在此情况下,不可避免地有部分学生陷入忙碌与焦虑中,同时催生不少担忧情绪,比如“少读一年真的能把知识学深学透吗”“提前毕业的学生会不会给其他人造成心理压力”等等。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找寻自我、完善自我,“告别4年制”释放的信号在于:高等人才培养正在转向“精准培养”。对此,高校应坚持打造高质量课程,从学生角度出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适应“三年制”大学,高校还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满足差异化需求。
本科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实现“成人”与“成才”的协同。本科加速不是目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学制长短问题,而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持续革新。未来,期待更多高校探索深化“新学制”,为人才培养发展路径保驾护航。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