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伴随着短视频的普及和下沉,以教室等校园场景为主的短视频越来越常见。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在多个短视频平台搜索“师生日常”“校园生活”“班主任视角”等关键词,大量标注老师身份的博主分享学生出镜短视频和教室监控视频,涉及从幼儿园到高中不同学段。除了学校外,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也将学生视频当作账号卖点随意发布,甚至打起了擦边球。
短视频时代,有关校园的生活记录往往能够引起受众兴趣。校园短视频的兴起,本质上是教育场景的社会化传播突围。例如最近引起关注的校园“憋笑挑战”,视频传达的教育方式替代传统说教,让教育过程更具亲和力,同时也让更多家长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还有运动会、艺术节等视频内容,展现了Z世代的情感共鸣和个性表达。
这些主打“校园日常”的短视频让不少网友大呼“有趣”,但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会对学生的课堂正常秩序造成影响吗”“学生的隐私谁来保护”等等。大众的担忧不无道理,一些发布者热衷于追逐流量,校园短视频逐渐暴露出异化风险,严重背离初衷。比如,部分创作者为博眼球炮制剧本,将教室变为“表演舞台”,甚至编排“校园霸凌”搞笑剧情,将殴打、侮辱等暴力行为包装成“反转梗”。
校园短视频作为教育传播新载体,不能沦落为追逐眼球的流量秀场。面对诸多乱象,亟待构建“平台——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
平台应该建立更严格的审核机制,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内容进行身份验证和隐私保护,在内容上审核把关。社会层面则需强化法律约束,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关于网络保护的规定,对侵犯未成年人权益、传播不良价值观的行为依法追责。
作为主体的学校需加强媒介素质教育,引导师生正确看待短视频,强化短视频的工具属性,使其成为记录美好生活、促进学习成长的有益工具;另一方面,还应建立校园自媒体管理规范,防止教学秩序被拍摄行为干扰,鼓励师生以自然视角展现校园生活,如课堂上的思维碰撞、运动场上的拼搏瞬间,拒绝低俗化创作。
作为拍摄校园短视频的教师来说,教书育人是第一职责,必须厘清拍摄短视频的目的。将视频镜头对准学生需事先征求监护人的同意,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准则,确保拍摄内容积极、健康。
校园短视频的传播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塑造着社会对教育、校园生活的认知。当技术赋能与教育初心相结合,校园短视频能够让公众在感受青春活力的同时,更能触摸到教育的本质力量。
校园短视频的发展之路从来不是单纯的流量狂欢,校园也不是秀场,唯有坚守“育人”本质,划清法律与道德的边界,才能让镜头下的校园既充满青春的灵动,又彰显教育的深度和内涵。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