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近日,一起大学生利用AI技术非法获取学生信息并发送骚扰短信的案件引发社会关注。这位在校大学生入侵学校系统、盗取个人信息、利用AI批量发送不良信息,动机竟是“寻求刺激、炫耀技术”。
这一案件不仅是一起法律事件,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前部分青年技术人才的价值观偏差——技术能力与道德认知的脱节。
在算法为王的互联网虚拟世界里,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但当它被缺乏价值判断的人使用便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如今的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本应是网络文明的传播者,然而,却有少数人因法律意识淡薄,在虚拟世界中迷失了方向。
学生利用互联网犯罪不是个例,近年来,类似犯罪时有发生:某高校学生编写“抢课外挂”导致系统瘫痪,某大学生开发“抢红包”外挂软件牟利,某博士生自学编程编写游戏外挂被抓……这些案件的共性在于当事人拥有较高的技术能力,但缺乏对技术的敬畏之心和基本的价值判断。
如果不对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加以积极的引导,培育正确的网络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其网络行为异化将不断加剧,这必将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
信息科学教育的核心,不在于培养冰冷的“代码机器”,而在于塑造心怀敬畏的科技人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借助数字技术,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升级,激发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行超越现实的感知体验,达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技术无罪,但人心需有底线。信息技术可以成为骚扰工具,也可以成为教育助手。高校可以鼓励学生以合法方式测试校园网安全漏洞,并向学校报告以协助修复,引导学生思考技术的社会影响,利用前沿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科技教育的本质,是塑造数字时代“完整的人”,在算法主导的互联网世界中,专业教育不能只教“怎么做”,更要教“为什么做”和“为谁做”。
其次,激发大学生数字责任认知需相关部门明确在网络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加强对各类网络平台、网络社交媒体等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不良信息、恶意行为等,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
“智能时代、教育何为”是我们需要共同回答的时代课题、世界课题。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青年人才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观将决定技术社会的走向。青年应当是心怀热忱的科技人文主义者,在数字洪流中守住人性底线,让数字技术朝着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和谐共生。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