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新年伊始,正是万象更新的好时候,买新衣服、新文具,换上2023专属笔记本,开学还会有一套全新的课本,里面装满了未知的、新奇的世界。
无论是乘法分配律、二元一次方程,还是鲁迅的《社戏》、苏轼的《前赤壁赋》,又或是分不清的各种从句,前人留下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让我们就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摘星或是逐月都有了不一样的高度。教育,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之力。
万象更新虽好,但这次我们不妨往回看,把时间的指针拨回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初,看看这一古老的行为如何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一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这一段短短的历史朝代口诀却涵盖了教育从无到有再到百家争鸣的历程。
早在五帝时期,中国已有名为“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是萌芽状态的学校。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主要有两类:“序”和“校”。
到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成为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是指只有在官府之中才有可能学习专门知识,民间私家无学术。
受制于当时并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西周官府将各类学术用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专门的官员掌握,表现为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教育被贵族阶级垄断,成为另一种形式上的“世袭”。
贵族子弟在进入学校前,一般会接受相当严格和规范的家庭教育,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初步的礼仪规则以及方位、时间和性别观念,家庭教育在这时已经初具形态。等待七岁时,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开始根据男女儿童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道路设置不同的课程。
今天我们依然沿用的“大学”、“小学”的制度和称呼,早在西周时期便已存在。大学的教学内容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展大节,学习礼、乐、射、御(骑马,驾驭马拉战车);小学教育则强调德行教育,学习书、数。不难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对礼仪的培养,礼仪之邦名不虚传。
二
但“六艺教育”的受惠者主要是一小部分贵族,更多的人依旧是目不识丁,直到后来私人讲学兴起,文化开始下移。
周平王东迁,东周建立,便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王权衰落,官府学堂、地方乡校已名存实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导致内战不断,无论是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为继。社会动乱中,主管教学的文化职官被迫出宫流亡,开设私人讲学、广收门徒,携带出宫的简册器物成为了他们谋生的工具。
在如今我们看的春秋战国题材的电视剧里,“士大夫”是极其重要的一类人,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军事斗争,诸侯都需要有才能的士大夫为自己服务,于是养士之风开始盛行。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无疑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里程碑式转折,贵族阶级的教育垄断被打破,平民也能受教育,教学内容也不再受困于“六艺”范畴,诸子百家各抒己见,一间茅屋、一块空地便可讲学,教育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
三
在各家私学里,要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影响最大,同时,另一所特殊形式的学校——稷下学宫也颇具声望。
稷下学宫是官家主办、私家主持的学校,以自由的办学风格而著称,在这里,各家各派学术地位平等,均可来此讲学,天下名士可自由游学,学生听讲随时可加入和告退。
齐国统治者还给予学者们与士大夫相同的俸禄,不用担心物质,专心做学问,最重要的是,学者们还可“不治而议论”,不担官职,但也能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言论。此外,稷下学宫还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术守则——《弟子职》。
从某种意义上讲,稷下学宫和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都极大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除此之外,两所学校都在物质上给予学者优待。
但稷下学宫学者们的言论自由受到制度化的保障,由此得以凭借自己独立的“学者集团力量”,以手中之“道”抗衡王侯之“势”,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直到现在,对于很多学者来说,稷下学宫依旧是他们心中的乌托邦。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