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2025 年春季
由市教育局、市文广旅局组织
市教师共享中心和市文化馆联合实施的
“教师共享・美育天府 百名艺术家美育浸润行动”
在全市各中小学深度推进
打开了艺术家助力学校美育的新方式
下面,就跟随成教君的脚步
一同走进这场充满魅力的美育之旅吧!
在这次美育行动中,传统文化成为了校园艺术课堂的主角,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
成华区北新实验小学迎来了川剧大师陈巧茹。她的《白蛇传》大师课,从川剧的 “三小” 行当到变脸绝技,从经典唱段赏析到少年川剧社展演,全方位地展示了川剧的魅力。在课堂上,陈巧茹一句 “戏如人生,技艺需磨”,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传统戏曲传承背后的艰辛与坚持,也点燃了他们对川剧的热爱之情。
在青白江区的城厢中学校,青年竹笛演奏家张旭豪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竹笛课。课堂上,张旭豪以一曲悠扬的《红高粱》竹笛演奏开场,从竹笛的千年历史脉络讲到气息指法,并巧妙结合《陈情令》中的经典旋律将传统乐器的古朴韵味与现代影视音乐的审美意趣有机融合,展现了竹笛艺术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们对传统音乐的浓厚兴趣。
除了传统艺术课堂,非遗技艺也走进了成都的校园,为学生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趣味体验。
崇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与七一实验小学双校联动,开展了杂技与空竹的共享活动。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教师邓爽、赖萍带领学生“抛草帽”“抖空竹”,学生们在欢笑中体悟到了艺术大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的执着精神。空竹翻飞间,传统技艺成为了校园里最受欢迎的 “新潮运动”,让学生们在玩乐中传承非遗文化。
在新津区花桥小学,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的邓爽老师继续为孩子们带来了精彩的杂技表演。她生动讲述了杂技从春秋战国起源的历史,展示了草帽杂技和手技表演,让孩子们惊叹不已。互动体验环节,孩子们在邓老师指导下尝试抛接球、转草帽,从手忙脚乱到成功挑战,收获满满成就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悄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彭州市则迎来了多种非遗项目汇聚。红岩学校里,金钱板传承人谢赤非用成都方言传授金钱板技艺,学生们通过模仿“哪吒”“敖丙”,感受四川方言在传统说唱中的魅力。
在九尺中学,书法家徐俊奇让学生们在挥毫泼墨中,领略汉字演变历史和篆刻的妙趣;在九尺小学,国画教师刘瑶以紫藤为媒传授国画技巧,让学生在一笔一划中感受传统国画的笔墨意趣。
这些非遗体验活动,让学生们与非遗大师面对面交流,在沉浸式互动中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百名艺术家的专业指导下,成都各中小学的艺术成果也大放异彩。双流区协和实验小学合唱队在四川音乐学院余心屿副教授的指导下,突破传统,设计了 “书页开合” 的情景动作,从气息控制到情感演绎都有了质的提升。他们的童声合唱在各种活动中脱颖而出,让观众眼前一亮。
新津区实验初级中学迎来川剧名家王华茂,他对川剧五大唱腔、五大行当、五法基本功的精彩演绎,让师生们大开眼界。在变脸绝技揭秘环节,王华茂强调 “变脸需服务于人物内心”,让学生们对这一传统技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川剧在校园里得到了更专业的传承。
这场覆盖全城的美育行动
不仅让艺术家在校园“走”起来
更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 “活” 起来
成都市教育局通过 “一校一品” 的
艺术家共享创新模式
为新时代美育书写了精彩的成都答卷
未来
我们期待更多校园
成为非遗传承的 “新舞台”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成都校园中生生不息!
(来源:成都教育发布;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