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近年来,成都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牢牢把握基础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贡献教育力量。
以深化改革
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需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守初心谋教育。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事业步履铿锵、行稳致远的成功密码。
成都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23个区(市)县党委均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6所市属高校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186所中小学全覆盖完成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并持续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增强。坚持不懈用新思想铸魂育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统筹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坚决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守牢学校意识形态阵地,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成都如何挺膺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重要抓手。
成都先后承担19个国家级教育改革示范试点项目,包括全国“双减”试点城市、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试点城市等。
以“五育融通”为导向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进培根铸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筑牢青少年的理想之基、信念之塔,引导他们赓续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推进“五育融通”,以学生评价改革引领学校课程、教师教学改革,优化“五育并举”、科学多元、导向明确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优化家校沟通途径,构建部门分工负责、学校主动作为、家庭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以优质资源共享为抓手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学区制治理,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城乡结对帮扶,着重改善寄宿制学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完善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机制,创新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高质量做好成都科技高中试点工作。完善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持续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水平,推进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基础教育一体化;构建“蓉易学”教学资源平台,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远程辐射共享,全市748所中小学校已常态化使用成都七中网校、石室祥云网校和“四川云教”成都主播学校等25所市内优质学校教育资源,同时有序推广辐射德眉资省内同城化地区118所学校、甘阿凉民族地区402所学校,并服务全国其他区域1374所学校。
以教育要素配套为路径深化保障机制改革。健全学位供给保障机制,优化“常量+变量”的学龄人口分析机制,推动各区(市)县建立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供给机制,“一校一案”制定学位挖潜扩容工作方案。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目标,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及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健全教育人才保障机制,高水平建设成都市教师共享中心,优化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持续推动“编制+员额”“两自一包”“县管校聘”等教师队伍改革,积极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蓉城教育名家”。
以教育对外开放为策略扩大教育交流合作。坚持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策略,系统优化成都教育对外开放政策,高起点共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积极发展“友城+友校/高校/办学”等模式,打造成都教育对外交流品牌,不断加强全国首个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出台了《成都教育对外开放“十四五”规划》,在蓉高校建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8个,开办4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境外学校建立姊妹关系931对,近五年线上线下开展师生交流30余万人次,覆盖35个国家和地区。
以扩优提质
满足市民群众上好学的迫切期待
教育发展涉及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作为一座拥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省会城市,成都基础教育体量大、现代教育体系全。
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中小学校4228所,在校生282.24万人,教职工27.13万人,基础教育体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4个直辖市中位居第二;在蓉高校共66所,在校生128.4万人,教职工8.42万人,其中8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
如此庞大的教育规模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有一些特殊且复杂的实际情况。如何尽快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近年来,成都大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增量的同时,大力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成都市在全国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中率先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后,认真落实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制定《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全域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锚定群众急难愁盼的“上好学”问题,大力实施“家门口的好学校”建设工程,推动全域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数据显示,近五年,成都主动适应人口变化形势,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起了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53所,新增学位61.11万个。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超85%,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占比超60%,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特色高中占比56.7%。并且实现了义务教育入学常住人口全覆盖,每年妥善安置近40万名随迁子女就读,多子女同校就读政策为3.2万个家庭提供接送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成都已有12个区(市)县认定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一;有10个区(市)县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人民群众对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更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期盼也越发强烈。为此,成都实施名校集团发展,全市组建基础教育名校集团175个,带动成员学校642所,覆盖学生近60万名。其中,锦江区以优质学校为链头的教育链和名校“集团化”两种模式促进名校集群发展,目前名优学校的分布已覆盖所有辖区街道。
深化区域联盟互动发展,推动23个区(市)县建成6个区域教育联盟,促进区域教育共进、城乡教育融合。推动属地与高校共建附属学校,全市14个区(市)县与30余所在蓉高校开展深度共建,打造“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其中,温江区与西南财大、成都中医大等高校共建义务教育阶段附属学校6所。
同时深化学区化治理,推动优秀教师在片区内跨校走教,共享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异,整体提升学区均衡发展水平。在政策保障方面,对参与跨校走教的教师予以倾斜激励。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整合各级各类名师资源,实施“名校(园)长+成员学校”“名师+成员+学科组”共同体建设,发挥名校长、名师辐射引领作用,带动211所学校提升质量。其中,都江堰市以名师名校长队伍为主体建设教师共享中心,鼓励名优教师(校长)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内涵式发展。
以一体推进
激发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非一木所能支,少一力则业难成。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厚植城市人才科教沃土,“智”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今年11月,在“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上,成都市与香港城市大学签订市校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共建科创基金等5个方面进行深化合作。这场“双向奔赴”的背后,就是教育资源、科研实力和创新人才与城市广阔市场平台的优势叠加,强强联合释放出的发展动力,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成都坚持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建设成都智慧教育云平台、成都教育在线服务大厅、智慧蓉城教育城运分中心平台等治理载体,面向学校、师生、市民、管理人员以及城市治理等对象,汇聚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服务等三大板块、30余类数字化应用,互通20余类市级部门重要业务信息,共享近5000个校点的人、车、地、事、物等教育数据,初步实现用户一号通行、业务一站办理、管理一网通览,推动教育治理融入城市整体治理。
为增强教育服务城市发展的能力,成都深化工学结合、推进校局地共建,聚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社会工作等重点领域,实施“园中校”“校中园”“厂中校”“校中厂”、组建职教集团等办学模式,开展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国光等链主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3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0项。同时,积极探索融合育人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遴选4所优质中职学校启动综合高中试点工作,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由普职分流向普职融通转变。
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以融入园区发展、覆盖重点产业、立足人才需求、提升就业质量的“教园融合”思路,聚焦“3+22+N”园区发展体系布局,建立园区、产业与专业深度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2024年,市属高职院校新增专业5个、撤销专业7个,推动实现专业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契合。成都大学5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支持市属高职院校与四川大学等12所在蓉本科高校合作,联合链主企业、规上企业聚焦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精益制造等领域,共建成都市产教融合实践中心4个。支持在蓉院校与阿里巴巴、腾讯等集团共建共享人才培育平台368个,成都市航空航天产教联合体入选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在蓉职业院校年均输送技能人才超8万人、七成毕业生留蓉就业。
不仅如此,成都还坚持教育家精神引领,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厚积人才“软实力”、筑牢发展“硬支撑”。全市中小学各学段教师配备保障情况均高于国家标准,先后建设320个教师发展基地学校、137个校长发展基地学校,培育76名未来教育家、186名领航校(园)长、395名名师名校(园)长工作室领衔人、900名骨干引领型校(园)长、1150名未来名师、14500名市级骨干教师及1050名教师教育培训者,在第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6项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教育之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如何进一步增强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能力?接下来,成都教育部门将引导市属高校围绕成都建圈强链重点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布局,探索推进“校企校”合作,进一步完善教育对外人文交流合作载体,建设高品质的国际教育资源聚集地,以教育对外开放服务成都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持续扩大教育供给总量,进一步优化调整优质教育供给结构,逐步实现全市23个区(市)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优化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推动数字化深度融合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统一的教育信息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依法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新格局。
奋进正当时,聚力谋新篇。成都教育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来源:成都教育发布;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