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据央广网报道,上海有中小学教师在开学前已开始筹划家访。但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
无独有偶,日前浙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仅三天就有6200多位网友参与,5300多位投给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
提到“家访”,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年代感”,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家访方式显得不那么适用。尤其在更加重视个人和家庭隐私保护的当下,让家长对家访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产生质疑。
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家访欠缺温度、家访流于形式、家访对成绩过度关注等等乱象,都很容易传递一种认知:家访不该是这样。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发布过与家访相关的文件。2020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2024年,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广州市中小学家访工作指南》,明确原则上每学年对每个学生家访1次,对重点对象则每学期至少家访1次。山东、河南也发布过类似文件。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育的主体是人,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生活,近距离的接触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从而拉近师生距离,有效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数年来坚持翻山越岭实地家访,仅2008年到2022年,就总计家访超过1600户家庭,许多学生就这样一个个被她访进学校来,又一个个考出大山去。这样的家访,改变了一批人,打动着无数人。
“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家访不可替代,但可以对家访的形式进行改革,例如,过去通信不便,教师家访的频次相对较高,现在有了微信、电话沟通,可以降低频次。此外,学生一些日常的小问题,可以线上交流,家访着重沟通一些突出的、需要长时间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明确家访时间、家庭隐私保护内容等方式,对老师在家访中的行为言语进行规范,对家访减负的同时也能保护每个被家访家庭的隐私。还应从制度上给老师评价学生的自主权,有了多元评价学生的制度,教师才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有做好家访的驱动力。
家访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环节,在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之下,家长拒绝家访的深层次原因其实是旧的家校关系制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家校达成共识。
人们对于家访的建议更深层次其实是希望教育改革能不断前进,实现教育资源的普惠与下沉,促进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家访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进行改良,也需要家长学校多方共同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