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17 四川众森同越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20921号
近日
教育部印发通知
经各地自主申报、省级推荐
网络公示等环节
认定北京市海淀区等
61个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
其中
成都市锦江区、双流区入选
实验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实验任务包括:
首先,拓展特殊教育学段服务。探索建立从学前到高中以上全学段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有效增加特殊教育学位供给;探索建立面向所有残疾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制度;加大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配备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津贴标准;推进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
其次,扩大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对孤独症儿童、多重残疾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等特殊需要儿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试点工作。在探索融合教育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强化特殊教育质量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特殊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开发特殊学生个性化教学与学习资源,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作为四川仅有的两个入选区县
我们一起来看看锦江区与双流区
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
近年来,锦江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特殊教育第一期和第二期提升计划、“十四五”提升行动计划,在区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健全特殊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拓宽全学段融合教育服务,努力为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服务,特殊教育服务的质量逐步提升,形成了“强支持、深融合、全覆盖、高质量”的工作特色。
树立“三个追求”融合教育理念
基于学生终身发展,锦江区确立追求理解接纳、有效学习、生涯发展的理念。理解接纳是营造包容校园环境,助力特殊学生融入集体的基础;有效学习通过创造参与机会,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是关键;生涯发展着眼学生全学段,动态调整支持方案,为核心目标。这三者贯穿学生成长全程,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协同助力。
构建“一体四翼”支持保障体系
2011年起,锦江区依托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构建“1+5+N”专业服务网络,完善“区资源中心-片区二级资源教室-普通学校三级资源教室”纵向支持体系。同时,以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专业服务机构、特殊教育名师工作室为四翼,特教学校与专委会教康结合,名师工作室科研攻坚,专业服务机构负责家庭教育与资源链接,形成横向保障体系,实现普特结合、多方合作的全方位特殊教育服务。
坚持“多措并举” 师资培育路径
秉持“分类培训、分层要求、研培改一体”方针,开展融合教育师资培育。随班教师通过入职培训、教研等实现常态化培育;管理教师借助教育部课程中心培训等项目,进行项目化培育;资源教师通过各类专题培训,实现专题化培育;领军教师组建名师工作室,以课题研究实现纵深化培育,打造出专业多元的融合教育教师团队。
建立“多方参与”长效工作机制
成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整合民政、教育等多部门专业力量,为残疾儿童评估、安置提供保障。通过联合、焦点、追踪巡回等方式,强化融合教育巡回指导,服务涵盖资源教室建设到家庭咨询等。同时健全督导检查和问责机制,实现全区学校融合教育督评全覆盖,提升服务质量。
2015年,双流区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国家级特殊教育(随班就读)改革实验区(国改区1.0时期),在此期间,双流区从外围保障、师资培训、资源整合、随读生课程等方面持续推进融合教育工作,探索出了“行政+专业”的融合教育联动服务体、“日常+专项”的区域特教双轨财政预算机制、“1+5+N”(1个资源中心,5个片区二级资源室,N个校本三级资源室)的三层级融合教育专业支持模式、“学科+特需”随读生融合课程以及“线上+线下”的双线资源系统,全面提升了区域融合教育质量,研究成果《西部特校资源中心引领县域随班就读质量提升的实践研究》获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为我国相应阶段特殊教育发展贡献了双流经验和双流智慧。
行政保障迭代升级
政策保障迭代
更加关注特殊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拟由双流区委、区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双流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师资配置优化
选配特教专业资源教师,组建专职化专业化融合师资队伍,通过融合教育项目实践,不断提升其教育教学示范、引领、辐射能力。
经费投入提档
迭代构建“日常+专项+激励”的“三轨财政预算”保障制度,“日常”部分,实现特殊学生按照普通生生均公用经费的10倍标准划拨;“专项”部分,拟划拨专项资金对特教资源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激励”部分,支持融合教育普特融合激励评价经费进一步增加。
部门联动增效
深化提高区域“行政+专业”特殊教育联动服务效能,在区教育局设实验区建设协调办公室,联合区委编办、区发改局、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卫健局、区残联等10余个部门,确保实验区项目顺利推进。
专业支撑迭代升级
建强融合队伍
着眼培训内容与方式的迭代升级,从单方面关注普校融合教师的特教素养,走向普特素养深度契合的双向奔赴。
提高资源效度
盘点现有融合教育专业资源并深度研究分析其效能,精准资源匹配;通过强化数字赋能,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精准支持建立专业资源保障。
优化评价导向
优化区域融合教育过程性评价,完善融合学校内生发展的增值性评价,探索特需学生多元化综合评价。
(来源:成都教育发布;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